公元174年直接配资官网首页,刚满20岁曹操被举为孝廉,入京都洛阳为郎。不久,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,相当于洛阳市市北区公安局长。曹操到任不久,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——棒杀蹇硕叔父蹇图。
太祖初入尉廨,造五色棒,县门左右各十余枚,有犯禁者,不避豪强,皆棒杀之。后数月,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,即杀之。京师敛迹,莫敢犯者。近习宠臣咸疾之,然不能伤,於是共称荐之,故迁为顿丘令。——《曹瞒传》
洛阳为东汉都城,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,很难治理。曹操一到职,就申明禁令、严肃法纪,造五色大棒十余根,悬于衙门左右,宣布:“有犯禁者,皆棒杀之”。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,热血沸腾的青年曹操想做点事情!
汉灵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,曹操毫不留情,将蹇硕的叔父用五色棒处死。于是“京师敛迹,无敢犯者”。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,他们难以中伤曹操,只得以举荐为名,将其明升暗降,外调为顿丘令。
棒杀蹇图,曹操有些执法过严
历来对于这件事,大家都认为表现了曹操不避权贵、严格执法,与当时权倾朝野的宦官集团表面势不两立的态度。
但其实从法律角度来说,曹操棒杀蹇图,其实有些过于严格。蹇图夜行,在东汉的确是违反法律规定的,但是不是要被处死其实存在一定量刑区间。禁止夜间行走,也就是所谓的“宵禁”。宵禁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,《周礼·秋官司寇》中有记载:
“掌夜时,以星分夜,以诏夜士夜禁,御晨行者,禁宵行者、夜游者”。
这是历史上最早能够查明的负责宵禁事宜的人员的记载。之后历朝历代宵禁一直延续下来,不过每个朝代的规定不同。宵禁,一直延续到近代,现在,一些国家地区,如果有突发状况,还会发布“宵禁令”。
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记载,飞将军李广喝酒喝到很晚,回去的路上走到霸陵亭,被霸陵尉拦下。李广虽然自报家门,霸陵尉却说:“大将军尚且不允许夜行,何况你呢?”李广只好在亭子里挨了一宿。可见到了秦汉时期,夜禁制度已经颇为严格,就算是位高权重也不能逾矩。
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汉元帝时期,中书令石显有一次被皇帝命令去执行公务,石显跟皇帝说:“恐后漏尽宫门闭,请使诏吏开门。”意思是怕晚上回来太晚了,宫门关了进不来,麻烦皇帝给下个诏书。有了诏书,他晚上回来才能进宫门。
历朝历代,对于违反宵禁的处罚标准不一,轻的被判处拘禁,重则就地正法。一般来说,违反宵禁要被制止或者逮捕,然后再进行处置,但曹操直接杀人,明显有些过重。曹操的行为,说白了就是为了立威,杀鸡儆猴!
曹操急于与宦官划清界限
曹操之所以棒杀蹇硕的叔父,其实是为了与宦官集团划清界限,表明自己的立场。这背后的故事,需要从头说起:
东汉中后期,由于皇帝大多短命,继位的皇帝自然非常年幼,不断循环往复出现了外戚、宦官轮流执政的情形。皇帝年纪小的时候,由太后及其父兄掌握权力,标准官职配备是大将军录尚书事,比如跋扈将军梁冀、还有后来的何进,都是如此。
皇帝年纪大一点,自然不甘于做傀儡,于是就联合身边的宦官,发动宫廷政变,诛杀外戚。比如汉桓帝就与中常侍单超、徐璜等人诛杀梁冀,宦官单超、徐璜、具瑗、左悺、唐衡5人皆被封为县侯,世人谓之“五侯”。然后宦官开始掌握权力,贪赃受贿、横行郡县。
除了外戚、宦官,还有一股力量,就是士人官僚阶级。由于士人历来看不起宦官,加之宦官作威作福,没有道德底线,所以士人与宦官集团处在天然的对立面。“党锢之祸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,士人被杀、被下狱、被禁锢,更加加深了这种对立和仇恨。
而曹操,偏偏就有很深的宦官背景,其父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,所以后来袁绍讨伐曹操的檄文中说他是“赘阉遗丑”。曹操自然不甘于天天顶着“宦官之后”的帽子,他想洗脱这个标签,所以棒杀蹇硕叔父,就是最便捷的方式,因为汉灵帝非常宠幸蹇硕。
当然,曹操也因此被“明升暗降”的调任顿丘令,曹操此举,肯定为自己在士人团体当中,增加了一些分数,也算是热血青年的一次“展露头角”。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、卢弼《三国志集解》
易云达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